哈佛大学南门上,有一个不显眼的猪头,是传说中的秘密组织标志。这个组织,象骷髅会一样对外秘而不宣,是哈佛精英的联系纽带。猪头门头南边,对着一个长长的过道。
与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猪头上不同,这个过道始终笼罩在阴影里。进入阴影后,我紧赶两步,追上走在前面的段永朝,趁他看见猪头前,告诉他另一个“秘密”。我说,我已经思考了几年,现在我断定,互联网思维起源于哈佛,具体时间是1933年。
老段惊讶地望着我。我总是向他兜售各种穿越版的“大话”和“戏说”,这回有所不同。我说,我不是开玩笑,是认真的。我说这话,是因为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源于哈佛大学毕业生张伯仑的博士论文。
它第一次集中讨论的差异化到底经济还是不经济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并在理论经济学中形成了体系。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中,管“所以然”的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这里派生的。
差异化,看起来不起眼,与它并列的概念有许多,为什么我独把它当作核心概念?我认为,目前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上用来描述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如免费、极致、低成本、便捷、参与、用户至上、个性化、体验……大多是经验性的,是站在产品经理这个极低层次总结出来的,用我跟老段讲的话说,叫“不上档次”。
还有一些概念,如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交化、开放……之类,还只是处在体系保护带上,达不到核心层。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概念的“级别”,达到内核级。差异化是唯一一个已经处于理论经济学内核的概念。寻找互联网思维的硬核,自然就追到了猪头门里边。
概念为什么还有“级别”一说,弄得好象官本位一样呢?其实,概念的“级别”不同于官员的级别,它代表的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拉卡托斯用来判断科学革命进步程度的“内核-保护带”标准。
经验之谈有其优点,就是贴近实践、甚至实战,但缺点在于“见小”,它很难超越具体公司的商业招术,在个人发财致富之外不具有大用处,不能成为人们大范围配置社会资源的共同知识。互联网在理论上、政策上目前还很边缘化,与缺乏硬核不无关系。
与之相比,差异化这个概念,更接近互联网这棵大树的根。哈佛人是在均衡这个硬核水平上谈问题的,因此比产品经理深刻。离开了均衡这个基本面,互联网思维就无异于江湖方术,成了耍小聪明和投机大全。这些概念会存在许多从产品经理角度看不出的漏洞。
比如,极致本身是好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还要比较极致的成本与收益是否合算。离开成本谈极致,就不全面,不能让经济学家信服。
又如,低成本也是对的,但工业化思维也强调低成本,光说低成本不附加增值条件,就会把互联网理解为打价格战,又偏离了互联网思维的正道。你说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但工业化也会说顾客是上帝。等等。其次,差异化既适合微观,又适合宏观,既适合经济,又适合社会。凯恩斯持的是工业化思维,他讲得出增长、就业与货币这些宏观上的道理,但网上各种百科上定义的所谓互联网思维,讲不出宏观上的道理,一股小家子气。
难不成只有过家家需要互联网思维,换成大一点的事就不需要互联网思维了?比如,差异化如果导致GDP下降,它还经济不经济?再说,“百科”版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只讲得出天下大乱的道理,讲不出天下大治的道理。
举例来说,“自由取决于税”是工业化思维,但能不能说明不靠税,又不大乱的治理体系应是什么?
说了互联网思维这么多“坏话”,不是因为不赞同互联网思维,恰恰相反,我比谁都更早、也更愿意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21世纪网络生存的问题。
只是,我不赞成互联网思维的庸俗化,而主张在内核上用心,差异化这个硬核的水很深,比如,为什么小农思维也讲差异化,但它是不经济的呢?为什么有了互联网,差异化又变经济了?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思,就无法对准时代精神的焦点,就散光了。
我们一路聊着,终于来到了哈佛南门猪头前。老段和我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不进哈佛了,改去哈佛的书店。因为与走马观花相比,追随智慧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选自《互联网周刊》/文:姜奇平